如果你是十五年前因為王建民而開始追蹤美國職棒的球迷,那麼Sizemore的名字你絕對不陌生。沒錯,Sizemore就是當年臺灣媒體歸類為「建仔殺手」的其中一人。雖然生涯例行賽對戰樣本數量才十三個打席,Sizemore也只打出了四支安打,但那四支安打中,就有兩支二壘安打和一支全壘打。Sizemore也在2007年美聯分區系列賽的第四戰,對王建民擊出了首打席全壘打,為洋基2007年的慘淡結局開場。但除了是「建仔殺手」一員之外,Sizemore可以說是當年全聯盟攻守最全面的選手之一。在高中是棒籃美足三棲好手的Sizemore,在2001年被蒙特婁博覽會在第三輪選入。當時博覽會還給他兩百萬元的簽約金,才讓他打住了去家鄉華盛頓(州)大學打棒球跟美足的念頭。然而,Sizemore卻在2002年和Brandon Phillips、Cliff Lee和Lee Stevens一起被交易到了印地安人,換來了Bartolo Colon跟Tim Drew。現在看來,到底當時博覽會在想什麼,真的是個難以理解的問題啊!總之,來到了印地安人之後,Sizemore先是在2004年初次升上大聯盟,後來在隔年成為球隊先發中外野手。在接下來的五年,Sizemore靠著攻守俱佳的表現,不僅成為了球隊的中流砥柱,更是當時聯盟中最優秀的選手之一。在2005到2008年之間,Sizemore在這段期間所繳出的fWAR(Fangraphs版本的WAR)是27.3,在美聯整體排行第二(全MLB第四),僅次於「A-Rod」Alex Rodriguez(28.3)。而身為當時天下中外野第一人的Sizemore,比起排在他後面的鈴木一朗,整整多了7.7 WAR。Sizemore在這段期間所打出的107支全壘打、.373 wOBA(129 wRC+)都名列美聯中外野手第一;115次盜壘成功、.214純長打率、.372上壘率、11.2%保送率則都排在美聯中外野手第二。在防守的部分,Sizemore雖然因為臂力較差,所以在DRS只有1,是當時所有中外野手中排名第五。但是他優異的腳程及判斷,
ATG電子孫行者
讓他在這段期間擁有7.2 UZR/150(出賽150場的UZR),位居美聯中外野第五。只可惜,Sizemore從2009年開始,就不斷飽受傷病之苦,成為了大聯盟中最令人惋惜的「院長」。Sizemore在2015年之後,就離開了球場。然後在2017年加入印地安人制服組,成為顧問之一。而在這四年的巔峰時期中,又以2006年和2008年最為突出。2006年Sizemore才23歲,卻打出了.290/.375/.533、53支二壘安打(美聯第一)、28轟、22盜壘、.383 wOBA(132 wRC+)的成績,十分優異。再加上13 UZR的守備表現,讓當年的Sizemore拿下了7.9 WAR,傲視全美聯。雖然他不是當時全美聯打擊表現最好的打者,但是他兼具長打和速度,
多寶彩票
再加上與一朗並駕齊驅的頂級守備,
ATG電子賽特
讓Sizemore當年進階數據最為優異的選手。而時間推到2008年,Sizemore的成績也同樣相當驚人。那年Sizemore繳出了33轟、38盜壘的恐怖數據,加入了大聯盟「30-30」俱樂部。當年的他,又再次以7.4 WAR鶴立雞群。所以若從WAR的角度來看,Sizemore在2006和2008年,
魔龍傳奇試玩
都是貨真價實的MVP候選人。如果把Sizemore的成績擺到現在,或許大概只有Trout、Yelich之輩能夠與他匹敵。然而我們要記得那是個進階數據在棒球媒體圈完全被忽略的年代。也因此,Sizemore在2006年連一張第一名的票都沒有拿到。24分積分,甚至比專職指定打擊的隊友Travis Hafner還要少。Sizemore最後也只能屈居美聯投票第十一名。到了2008年,Sizemore也只拿到42分積分,同樣也是一張第一名的票都沒拿,最後以第十名作收。大家讀到這邊或許會納悶:為什麼Sizemore的成績那麼優異,身手如此全面,卻被當時投票的媒體人士徹底忽略呢?以下我們將2006年和2008年分開來談。在2006年,我們會注意到投票者對於球隊戰績以及我「最愛」的打點數,非常情有獨鍾。在國聯,Ryan Howard靠著58支全壘打和147分打點的成績,險勝了生化人Albert Pujols。而在美聯,最後拿到MVP的Justin Morneau,130分打點排在美聯第二,只落後給David Ortiz。然而因為雙城當年戰績96勝66敗,比紅襪86勝76敗還優異,而讓Morneau加到了分。所以,如果純粹從打點(76分)和球隊戰績(78勝84敗)來看,Sizemore會被投票者忽略,看來並不意外。然而,用打點來當作衡量標準,是相當不恰當的做法。當打點這項數據在Ernest Lanigan於1920年發明,目的是想要計算一位球員替球隊打了多少分回來。對當時的人來說,打點越多代表這位球員替球隊的貢獻越大,
娛樂城體驗金
也因此可以用來解釋一位球員的能力如何。然而,打點如果只是拿來統計用還行,可是如果拿來衡量球員打擊能力或貢獻程度,這可就有問題了。首先,打點的產生有兩個方式,一個是打出陽春全壘打,把自己打回來,另一個就是把壘上的隊友打回來。而這時候就有兩個因素會影響打點的產量:棒次和隊友的上壘能力。如果你的棒次是擺在第一棒,那麼你每一場比賽都至少有一次打擊機會是壘上無人的,那這時候除了把球打出牆外以外,你要怎麼獲得打點?如果你前面的隊友的上壘能力差,那麼你要賺取打點的機會也相對較少。換句話說,打點多寡並不只是取決於打者本身,還要考量他身處的打線與棒次。這種團隊因素如此吃重的數據,卻被拿來評斷一位打者的貢獻能力為何,是非常有瑕疵的。回到Sizemore跟Morneau之間的比較:相較於Morneau在大多數時間打五棒的情況,Sizemore則幾乎都是當開路先鋒,出賽162場比賽就只有兩場沒有打第一棒,那麼就等於Sizemore至少有160個打席是壘上沒人的情形(總和為492),那除了把球打出牆外,就沒有任何賺進打點的機會,更不用說第一棒前面往往都是上壘能力較差的球員,那這也就抹煞了Sizemore可以賺取打點的機會。除此之外,Morneau在雙城隊有包括Joe Mauer、Michael Cuddyer以及Torii Hunter(主要打六棒)等人在其前後,有了這些上壘能力佳的打者,Morneau的打點機會也當然就多了。光是在壘上有人的打席,Morneau就有309個,整整比Sizemore多了五十個。而戰績的部分就更不用說,如果一支球隊素質好,整體表現平均,那麼球隊戰績要能夠名列前茅,並不是問題。然而如果一支球隊只仰賴少數兩、三名球星,或是攻守不均,那麼球隊戰績的好壞,怎麼能夠算在單一選手身上呢?更何況,MVP或最有價值球員中的「價值」兩字,定義到底是什麼?如果依照傳統的觀念,就會有以下論調:因為球隊甲戰績好,所以球員A價值高;因為球隊乙戰績差,所以球員B價值低。然而,我們可不可以想像:就是因為有了球員B,所以球隊乙才可以打到這種成績;而無論球員B到哪,他的成績都可以提供球隊相等的提升作用。反之,球員A在球隊甲戰績好,但是可能由於球隊甲球星雲集,所以球隊甲的戰績是團隊所達成的結果,而不見得是球員A個人的貢獻。因此,用球隊戰績來衡量一位球員價值,是不妥當且不明智的做法。WAR今天之所以存在,就是要想辦法去衡量一位球員他本身的貢獻值。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WAR會越來越常被拿來衡量MVP人選條件的因素之一。但是這一年的投票,即使我們拋開進階數據來看,也仍然令人摸不著頭緒啊!是的,雙城的戰績的確優秀,Morneau也固然是球隊的主力,但是別說聯盟最有價值球員,他連當最有價值雙城球員的資格都有些爭議。當年雙城除了Morneau之外,最重要的功臣莫過於王牌投手Johan Santana和明星鐵捕Joe Mauer。先不考慮Santana鬼神般的數據,在打擊的部分Mauer除了長打和打點之外,上壘跟當時還是重點數據的打擊率都勝過Morneau,更不用說Mauer在守備算是一代名捕,而Morneau則是差強人意。所以如果當時要在雙城選出最有貢獻的打者,那麼繳出5.8 WAR的Mauer當然是首選,而不是3.8 WAR的Morneau。而如果我們忽略投手不能選MVP的潛規則,那麼Santana(19勝6敗、233.2 IP、2.77 ERA/3.16 xFIP、245 K、6.7 WAR)更是再適合不過。而扣掉Mauer和Santana,其他像是Derek Jeter、David Ortiz以及當時帶領老虎重返榮耀的Carlos Guillen,都在整體的表現優於Morneau。也因此,這一年兩個聯盟的MVP票選,成為了史上最具爭議的投票之一。然而,至少在國聯,我們可以看到Ryan Howard雙冠王的表現,所以就勉強說得過去。Morneau表現雖然優異,但是除了打點和(咳)高飛犧牲打之外,沒有任何打擊項目是美國聯盟前二,更不用說他的守備當年也沒到頂尖。相較於其他同樣獲得票數的選手,Morneau的當選資格真的相對薄弱。然而,為什麼我要挑選Sizemore為當年的MVP?因為他的確是當年表現最為全面的選手。就像前面數據所呈現,儘管並非頂尖,
福娃捕魚
但是在長打、速度、上壘等項目,Sizemore都位在聯盟前端,更是他守位的第一把交椅。而雖然傳球能力較差,Sizemore廣闊的守備範圍和優異的數據,也讓他擁有了聯盟數一數二的防守能力。而在球隊上,他除了替像是Travis Haftner和Victor Martinez等打者獲取打點機會之外,自己本身也成為了聯盟最頂級的核彈頭。相對於如Jeter或Ortiz等處在強隊的選手,Sizemore幾乎挑起了球隊的攻守重擔。如果不是因為當時投票風氣保守,傳統派當道,Sizemore在當年所遺留的歷史評價,就不會只是聯盟中優異的三拍子選手,而是貨真價實的MVP競爭者。如果說2006年是因為成績不夠「漂亮」的話,那麼2008年的Sizemore也同樣很冤枉。Sizemore的雙三十成績,已經非常驚人,然而球隊戰績仍然疲弱,再加上當時仍然是看重打擊率和安打的年代,那麼Sizemore的.268打擊率,自然就會被認定為打擊能力平平甚至不佳。相對的,獲得MVP的Pedroia,不僅球隊戰績優異,又剛好是聯盟安打王,打擊率也只以0.002落後給Mauer,fWAR更是只落後Sizemore一個。所以Pedroia會獲得MVP,相對於2006年的Morneau,是的確比較可以接受。但諷刺的是,Morneau又在這一年以聯盟第二多打點和第四多安打的成績,在MVP票選獲得了第二名。#打點萬歲!#球隊戰績萬歲!讀到這,你可能會覺得我是不是城黑還是討厭Morneau。實際上,我認為Morneau的打擊實力和球技是不容質疑的。他的確是一位長打和選球能力優異的打者,更是當年雙城的中流砥柱之一。然而,他在MVP票選上獲得高票以及Sizemore徹底被棄保的現象,正是傳統數據或思維模糊焦點及改變論述的證據。我也在過去的文章提過:傳統數據並不是不能用,只是它們所代表的意義或價值,不僅與字面涵義有落差,甚至可以說是不符時宜。或許當時的票選者除了打點之外,可能有觀察到Morneau對雙城的影響,導致他們對他非常喜愛。但是這又回到了最有價值球員中「何謂價值?」的問題。到底我們在衡量一位選手是否為MVP時,是要看場上的數據表現,還是休息室內的化學作用?而當我們在選最有價值的球員時,為何又要強調球隊的團體戰績呢?總而言之,Grady Sizemore曾經是2000年代中後段地表最強的中外野手,更是走在前往名人堂的旅途上。然而,由於當時棒球圈的觀念守舊,讓走在時代尖端的Sizemore,徹底被傳統派所埋沒。而之後的傷病史,更是讓他從一代傳奇,一夕之間成了「如果」俱樂部的成員。他就像劃過天際的一道流星,雖然燦爛,卻立即遁跡潛形,令人不勝唏噓。 想參與更多運動議題討論?歡迎到大將軍豪洨專區-什麼都聊廢文區、運動狂人 Sports Maniαc! 延伸閱讀:舊燕歸巢:MLB大聯盟史上十大回到母隊退休的超級球星沒有對錯的選擇題:Josh Donaldson與勇士隊好聚好散冠軍夢最後拼圖?Mookie Betts交易案讓道奇重拾希望劃時代的亞洲雙星-樸贊浩:韓國特快車啟程前賽揚王牌Jake Peavy被迫離開球場的破碎人生-當年到底發生什麼事?,